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对金中都宫殿基址以及大房山金代皇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所以公众对金中都的认识主要以宫殿与陵寝的信息为主,包括金代皇宫、中都太液池、鱼藻池、同乐园等,而这些遗存主要与金皇室和少数女真贵族有关。现在,我们不妨把眼界拓宽一些,来看看金中都城内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一般街道以及城垣。
横街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
金中都的布局深受北宋东京城的影响,即《大金国志》所谓“制度如汴”。金中都城内的许多主干街道连通两座城门,这是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街道布局。中都城内,除了光泰门外,每边三门相对,所以共有六条主干街道。目前所知金中都的街衢,多连接两座城门,如丰宜门北街、光泰门街。街巷的命名也很有意思,有的依照其附近的城门定名,如上述三条街;还有的与府州行政区划有关:如檀州街,是因为自唐代以来,称今密云区为檀州;化度寺街、白马神堂街可能附近有相关寺庙,等等。说起白马神堂街,大概和白马神君有关。传说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慕容儁建立都城时,发动民夫筑造罗城,有一匹白马为前导,后来这匹白马被封为白马神君,为其建立祠庙,称“白马神堂”或“白马神庙”。那么这个白马神堂位于何地呢?根据《析津志》,白马神堂祠应该位于今天的白云观附近。
金中都内以往最受重视的街道是檀州街,位于显忠坊。该街道可能在唐代或辽代就已形成了,这在《房山石经题记》中有一些记录。尽管目前学界对这条大道是南北还是东西走向还有一些分歧,但其位于金中都北部偏东的位置应大致无误,大约在今天西城区南部的下斜街一带。这条街道的两边有一些店铺。
金中都最著名的集市位于城北,宋朝使臣许亢宗曾描述市场繁荣景象说:“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南城还有蒸饼市、马市等,反映了北方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中都市场还设有酒楼,为交易过程中洽谈、签订契约提供了适合的场所。
正如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一样,金中都存在横贯东西的街道,称为“横街”。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认为,从彰义门到施仁门之间的街道即是横街。这条街道应是金中都城内较宽的街道之一,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位于城中心的皇城和宫城将横街切断,这与北宋东京汴梁城的布局类似。从今广安门外大街,向东延至骡马市大街,则大约是当年颢华门到宣曜门之间的街道。
北京印迹供图“夹道植柳甚整”
除了街外,金中都还有众多的巷子。如齐相公巷、大花巷、山居北巷。这些巷子名称的缘起,现在已经很难查考。有的或许与某位人物有关,有的则是和地理环境有关。楼钥《北行日录》中记载了南宋使者甫一入城的街巷与城壕场景:“道旁无居民,城壕外土岸高厚,夹道植柳甚整……”可见柳树是中都街道广泛种植的树种之一。
百姓的日常生活对治安与防务一定会有要求,所以,军队方面金中都设有“京师防城军”,金世宗大定十七年(年)改为武卫军,负责京师巡捕。除此之外,还要有里坊治安机构——警巡院,这一机构在金代五京都有设立,惟中都级别、地位最高。《金史》对警巡院长官警巡使职责概括为“平理讼狱、警察别部”,负责司法审判和治安以及户口检括等事务。史籍中记载了梁肃、阎公贞等在大定年间,被金世宗选拔为得力的警巡院官员,保中都一方平安。
金迁都中都前,燕京警巡使的宅邸有的并不在燕京城内。如《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中收录了熙宗皇统七年(年)时,宛平县鲁郭村(今石景山区鲁谷)朝散大夫、知燕京警巡使窦嗣弼的妻子杨氏镌造《一切佛菩萨名集》的题记。世宗大定年间,中都警巡院才分为左、右两个机构。皇统七年距离中都兴建仅4年时间,当时应该保留的是辽南京警巡院的设置,所以,倘若这位窦长官住在鲁谷的话,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他去燕京城内上班也是蛮辛苦的。
会城门名称沿用至今
下面我们简单谈一下金中都的城门与城垣。《大金国志》中的《燕京制度》说都城四围凡七十五里,其实应该是三十五里。金中都近似正方形,只不过东西较南北稍长。阎文儒先生曾深入研究过金中都城墙的长度。北墙约长米,西墙约米,东墙约米,南墙约米。熊梦祥《析津志》载:“金朝筑燕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析津志》成书于元末,距离金中都营建已经百十来年,想必这则记载已是难以证实的传说,但短时期内骤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则是可能的。
金中都到底有多少座城门?历代文献记载不一。《析津志》与《大金国志》等私撰史籍中记为十二门,但元代官修《金史》中记作十三门。赵其昌先生根据元好问《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中,贾洵负责金中都十三门营建工程的说法,考订《金史》中的记载是正确的。查阅《金史·地理志上》“中都路”条说:“城门十三,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南曰景风、曰丰宜(又称宜照)、曰端礼,西曰丽泽、曰颢华、曰彰义,北曰会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
这些名称当中,是不是有今天北京人熟悉的?会城门,如今仍位于西护城河西侧,木樨地西南方向;丽泽,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丰台区。可见这些地名已经深深烙印在北京城的历史记忆中,希望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永远传承下去。
民国时曾呼吁保护凤凰嘴土城
我们知道元大都的城垣主要为夯土城,那么比它年代更早的金中都的城垣是夯土城还是包砖的砖城呢?文物界前辈于杰先生根据《金史》、元代《事林广记》以及明代文集综合分析认为,金中都为砖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清代以后,北京保存的辽金城垣已经很少。位于今丰台区凤凰嘴村的土城是比较著名的金代城垣存留地。凤凰嘴位于今丽泽桥的东南侧,那里有中都城西南角的便门。一道土城从凤凰嘴村经高楼村,忽高忽低蜿蜒至太平桥、马连道口,全长约米。马连道南的残墙后被圈入一座仓库内,上世纪70年代尚有土丘。仓库南边有一户人家利用残墙搭盖猪圈,所以保留了一点。据说墙外还可见呈南北走向的城壕印迹。
早在民国时期,一些民间人士就呼吁保护凤凰嘴的土城。如今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内的一份年的珍贵档案,记录了当年政府邀请有关人士商讨保护凤凰嘴土城事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档案研究价值:“呈为呈请,事窃查本局前以研究辽金土城遗迹保存办法,经由兴亚院武田调查官、内政部王渡公局长,联合发起辽金土城谈话会,聘请考古、金石各专家共同研究。此项座谈会已于六月十七日在中央公园董事会举行,并于二十三日举行凤凰嘴城址实地调查。”(档号J--《社会局关于调查凤凰嘴辽金土城的呈文及市公署的指令》)年出版的日文杂志《北京景观》中收录了一帧珍贵的凤凰嘴土城照片,远处可见中都城遗址城垣土丘还十分庞大,大概摄于上引档案所反映的调查辽金土城期间。
除了城墉外,中都还设有水关,以排泄积水,今天所能见到的实物就是位于右安门外玉林小区的金中都水关遗址。水关为木石结构建筑,据考古人员统计,建造这样一个水涵洞,大概要用近两千根木桩,大约枚铁银锭。我们要永远保护好这一遗址,以传承悠久的古都血脉。
原创:侯海洋
本文刊发于9月20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新媒体制作人员:刘扬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流程编辑:RB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