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馆“鸟巢”落下帷幕。十几天的比赛中,各国运动健儿意气风发,“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展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深入人心。
在石景山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国队夺得2枚金牌,令人振奋。记录下这届盛会的,不仅仅是激动人心的赛事或熠熠生辉的奖牌,也是石景山工作人员的全心付出和无私奉献,更是石景山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激情见证。
感恩相遇,冬奥中的他们。身着冰雪蓝的志愿者用热情让世界感受到冬天的温暖,身怀绝技的医务团队用努力服务运动员安心参赛,交通警察、公安民警用坚守保障赛事平稳有序……
感恩相遇,我们的冬奥。首钢园区成为全球网红地标,冬奥公园成为周边居民健身休闲的打卡地,地铁冬奥支线让北辛安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石景山区中小学生上冰上雪热情高涨……
服务赛事精致极致
本届冬奥会上,北京城区唯一的雪上项目比赛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产生4块金牌,其中中国选手谷爱凌、苏翊鸣在这里分别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同时,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包含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4个场馆,为国家队备战冬奥提供了优质的训练场地,中国队9块奥运金牌中,5块与石景山相关。石景山区成为运动员心中的夺冠福地。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驻地和首钢滑雪大跳台所在地,石景山区全面履行属地责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持续优化场馆运行和赛事组织,从住宿、餐饮、医疗、交通、防疫等多方面,圆满完成服务保障任务,为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按照“全区保外围、外围保核心”原则,石景山区将场馆运行保障作为整个冬奥服务保障工作的核心,成立以“1办17组”为主要框架的区级服务保障指挥体系,全面落实场馆、业主单位、属地“三进入”机制,抽调70余名干部进入场馆,实现场馆内外协调联动,强化与冬奥组委机关、“1+6+1”场馆团队以及场馆内外对接,逐项落实各项支持事项,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赛时保障任务。
石景山区启用9家冬奥服务保障酒店,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配发快速检测设备及快检试剂,依托阳光餐饮视频监控,实时掌握餐饮制作全过程,尽全力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习俗的饮食需求,提供多样化餐饮服务,饺子、烤鸭、韭菜盒子……这些特色美食在运动员中圈粉无数,展示弘扬了中国特色传统饮食文化。
区卫生医院、医院、医院、区疾控中心等业务骨干,组建医疗防疫团队到各签约酒店、集中驻地服务。全力提供消毒用品、消毒器械、测温用品等物资保障,监督闭环内区域定时消杀,开展每日核酸检测,派驻心理医师开通心理疏导服务。北京冬奥会医疗防疫有力有效,成为疫情下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
石景山消防救援团队精细组织,开展应急力量建设、增强场馆自防自救能力,在首钢冬奥消防站部署了2部消防车、1辆巡逻车,每日开展园区内道路熟悉,确保3分钟内到达任务区域,场馆消防安全形势稳定。
赛事期间,全区16个城市志愿服务站和47个重点社区站点全部进入运行状态,余名冬奥城市志愿者全部上岗开展服务。在场馆团队、安保点位团队、志愿服务团队等6类重点点位及个社区中,“冬奥先锋党支部”不断涌现,推动余个基层党组织和6万余名共产党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服务保障冬奥提供强大动力。
北京冬奥会赛事组织体系运转顺畅,比赛精彩纷呈,服务温馨周到,为参赛运动员营造了专业、公平的竞赛环境,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称赞这是他看到过最棒的场馆和最美的景色,确实很了不起。
保障冬奥平稳有序
强有力的外围保障是冬奥赛事安全举办的基础。辖区场馆上演精彩比赛,石景山交通支队全体干部民警就会提前上岗,根据路口特性进行疏导,保证城市交通安全有序,赛事车辆按时抵达赛场,平日做好冬奥交通运输保障是常态,细化闭环内外各类涉奥人员、交通运输各场景各环节防控措施,确保闭环内人员“点对点、一站式”转运。
同样全力以赴默默在幕后担当“护奥使者”的是石景山公安分局内保大队。“首钢园区保障工作从一月份开始启动,一直到三月份结束,是石景山区有史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投入人力最多的安保任务”。他们放弃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克服困难,全心全意奉献,为服务保障冬奥贡献了力量。
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方面,专业保障队伍和应急队伍全力做好水、电、气、热、道路等方面管线养护工作,与首钢园区内外保障单位无缝对接,对涉奥场馆、重点路线等周边市政设施进行拉网式摸排梳理,确保突发问题及时解决。
保障食品安全,内环监管不松劲,外围防线更是重点任务。石景山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原则,全面加强冬奥供应食品来源管控,排查中高风险地区的染疫食品,对涉奥食品、人员和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确保闭环内食品供应安全。
虎年初雪与冬奥相约,银装素裹的京西大地美不胜收。当我们为精彩比赛欢呼时,石景山环卫工作人员坚持值守,三个日夜连续作战,保障了首钢场馆区域的安全通行,并将冬奥标准辐射全区,及时将道路融通打透,确保了市民雪天的出行安全。
石景山“老街坊”是一支特殊的志愿者团队,有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大学生,还有驻区企业工作人员、物业服务人员。冬奥期间,“老街坊”们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咨询、语言服务、应急救援等志愿保障,确保赛会服务有阵地、有温度。其中古城街道作为冬奥组委及石景山首钢滑雪大跳台属地单位,每天至少安排名老街坊站岗巡逻,全面做好社会面服务保障。
感受变化自豪满满
冬奥筹办期间,石景山区打响三个“百日会战”,高标准完成冬奥场馆周边及阜石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作,冬奥景观大道、北京冬奥公园成为新的冬奥标志性景观,地铁M11线冬奥支线、S1线金安桥—苹果园区间和北辛安路南段等三条城市主干路同步开通,极大提升了冬奥会期间交通保障能力。“冬奥让城市更美好”成为石景山老百姓的共识。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石景山区形成“十冰六雪”场地设施布局,其中既包括国家冬训中心“四块冰”等专业场地,也包括市民冰雪体育中心等大众冰雪场地,并在社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季节性冰雪休闲场地和可移动装配冰场,满足不同人群的冰雪运动需求。近三年来,全区累计接待约49万人次上冰上雪,被授予“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示范区。
尤其是冬奥会举办期间,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更加高涨。石景山区在北京冬奥公园、石景山体育场启动冰雪嘉年华活动,广宁街道冬奥社区冰雪运动基地依托高井沟打造冰雪乐园,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冰雪运动场所。区文旅部门启动冬奥城市文化广场,从2月4日至3月13日,每天为市民奉献两场文艺演出并开展冰雪体验活动,居民们一起观看比赛,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载歌载舞庆祝一枚枚金牌的诞生。新闻宣传有声有色,制作推送相关新媒体产品余条,总传播量突破余万。
当冬奥会遇上中国年,当“中国之美”与“五环之美”交相辉映,中国式浪漫拨动了全世界的心弦,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各国健儿写“福”字、贴春联、看“春晚”,社区居民制作冰墩墩雪容融元宵,漫步在模式口古街上,冬奥元素随处可见,冰墩墩和雪容融的雕塑拿起冰球棍展示英姿飒爽……内环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外围活动处处融入冬奥元素,“中国风”托起“奥运范”。
冬奥举办为石景山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奥运遗产。运动员顽强拼搏、勇于挑战、友爱互助,创造着一个个闪耀的冰雪传奇,书写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答卷。现场观众组织有序,奥林匹克之光像一颗火种,点燃了石景山人民的冰雪热情,“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成为现实,曾经“高冷”的冰雪项目日益走进寻常百姓家。
携手未来再续传奇
后冬奥时代即将开启,石景山区前瞻性谋划冬奥片区的赛后利用。在诸多堪称“地标”的奥运印记中,首钢滑雪大跳台无疑是最特别的,书写了一段绝无仅有的“离开与归来”的双奥传奇,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称赞到“我见证了这个伟大建筑的诞生,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结合”。
滑雪大跳台、冬奥组委、“四块冰”三大片区将赋予体育休闲街区、单板与空中技巧研发中心及冬季运动展示等功能,其中首钢滑雪大跳台将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专业训练、商业文化活动,带动首钢园区乃至京西地区体育经济社会多元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国家冬训中心训练场馆将转为社会设施,向公众开放,并承接综合赛事,为普及冰上运动作出贡献。
石景山区还将制定北京冬奥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研究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和方案,培育“体育+”产业生态,重点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继续挖掘首钢工业文化内涵,重点实施高炉、焦炉、转运站等工业遗存改造工程,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打造首都近现代钢铁产业历史纪念地和特色工业遗存体验场所,建设大尺度、开放型特色公共空间,推动科幻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科技游首钢、网红首钢、夜游首钢等特色文旅线路。
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春意在大地勃发,万物复苏,新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生长。“奥运会是对过往的尊敬,对未来的信仰。”从“双奥之区”再出发,拼搏的故事还在继续,奋斗的征途没有终点。京西大地将乘着后冬奥时代的春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绘就更美好的石景山发展画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