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景山乐园 >> 石景山乐园新闻 >> 正文 >> 正文

北京城六区8处微空间焕新颜新京报

来源:石景山乐园 时间:2023/1/26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lianxi.html

城市老旧空间如何经巧妙改造重焕生机?7月18日,“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全市遴选出的8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施工、建设,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通过首批8个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改造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提升,解决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会上,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施卫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长安、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出席大会并致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相关领导,试点项目所在街道和社区书记、居民代表、责任规划师、施工单位代表、设计单位代表、专家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校领导、受邀媒体代表余人参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讲话精神,年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开展了“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小空间大生活”)。该行动计划基于评选出的优秀设计方案,通过深化调研、对比研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遴选出项目实施方案,最终于年年底实现开工建设。记者从会上获悉,经过7个多月的施工作业,目前首批8个试点项目已经全部竣工使用。

在这些项目中,通过拆除违建、新添健身步道、规范停车棚、共建党群活动室、增设儿童乐园等系列“手术”,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微空间变成有颜值有温度的一方乐园。这是北京市规自委、市发改委、市城管委等部门联合北京建筑大学践行为群众办实事、提升首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一批示范案例。

启动:汇聚设计师改造京城小微空间

当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城市“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小微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

“小空间大生活”聚焦百姓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选取“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等8处典型空间作为试点项目,通过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出一批优秀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期形成激活和重塑城市“消极空间”和“剩余空间”的示范案例。

最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设计机构的多个设计团队提交了数百个设计方案,设计师们瞄准北京的小微空间,竞相推出定制版方案。

设计:坚持一体化城市设计理念

项目汇集北京市和国内的多家优秀专业技术团队参与设计,在推进过程中,“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一大亮点。

试点项目专家之一、北建大副校长张大玉介绍,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法建设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消极”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将其与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为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规范化停放,电动车集中安全充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动以及室内学习、娱乐、交流等提供多样化公共空间。

以藏身于胡同里的西城区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公共空间为例,这里的问题在老旧小区中相当具有代表性:昏暗的自行车棚内,滞留大批废旧车辆;道路边,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单元楼门口,用于充电的私拉电线随处可见,安全隐患严重;小花园里,植物长势不佳,蚊蝇滋生……北建大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见招拆超,一一破解:在小区门口塑造入口文化空间,增加快递柜、宣传栏等便民设施;设置智能垃圾回收驿站,以提升垃圾分类品牌效应;同时改造优化停车棚,清理“僵尸车辆”,增设双层车架,增加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小区花园也被修整一新,新建了健身步道和活动空间;低矮封闭的小平房摇身变为宽敞明亮的党建小屋,旁边还有儿童自习室。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以“牡丹园里寻牡丹”为主题。该项目设计团队通过梳理现状车辆和已有车位,在满足现状车辆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集中、高效布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适度增加停车数量;将违法建设释放的空间,设计成满足老人、儿童休憩和活动的娱乐空间;将分散的、低效的绿地进行整合,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前提下,进行场地景观设计。

成效:老百姓家门口迎来美好生活

经过一遍又一遍打磨设计方案之后,从年年底开始,位于城六区的8个试点项目先后动工,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

最终实施效果如何?由项目周边居民来“阅卷”。

西城区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内,老少皆宜的“欢乐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北侧紧邻院墙的老破旧车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敞亮通透的党群活动室、老年餐厅和学习空间;东侧的小空地上新添一处小型健身区,安装了智能健身设施,旁边还有阳光花房;自行车也不会无处安放,小区现有三处停放区,立体车架、充电桩等一应俱全。而一年前,这里还面临杂物随意堆砌、配套建筑大量闲置、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线缆横飞,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缺乏等诸多难题。

再看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已被打造为“欢声笑语的院子”: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在人防建筑屋顶开辟了一个活动平台,顺着无障碍通道来到二层,敞亮的公共露台出现在眼前,居民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也解决了小区住户无阳台的晾晒问题;从二层到一层,还有另一种玩法,可通过滑梯直接滑下来,也可走宽敞的台阶,这是设计师利用局部高差为小朋友们设计的趣味休闲空间;二层平台下方空间也被活用,这里设计了特色雕刻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串联居民旧时光。

在海淀,花园路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的转变,也让居民拍手叫好。

小区居民严复民回忆,过去这里是一处违章建筑,拆除后成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场,又脏又乱,“没想到,短短3个月就变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只见这花园里,太湖石、花花草草点缀其间,既有步道、凉亭、坐椅,也有小广场和儿童乐园。

患有心脏病的张大姐感叹,过去想出门,又怕出门,出门环境不好,走远些又行动不方便,“现在一出门就有一处家门口的花园,这花园就像是为我修的,党和政府真是想到做到我的心坎里了。”

抹平了坑洼,坡化了台阶,清除了垃圾,拆除了违章,整合了空间,搭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没有了障碍,享受到了温暖;孩子沐浴阳光,嬉笑玩耍,快乐成长;邻里和睦融洽,陶醉在大院的欢声笑语中;居民脸上露出了笑容,拾起了“乡愁”。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精心改造,试点项目已成为环境品质佳、无障碍设施优、使用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示范案例。“小空间大生活”激发居民主人翁精神和爱家园、建家园的情怀,形成良好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的氛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鼓励和督促街道成立了居民领航员组织、小区物管会,引导居民树立“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的共建共治理念。

经验:形成全流程贯通更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除了具体可见的落地项目,“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还积累了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市规自委、市发改委、市城管委以及相关街道等政府部门主导、统筹协调,北建大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全程跟踪参与,充分发挥城市设计高端智库的引领作用,作为“总师单位”成立全过程技术专家组,搭建政府主导的跨部门合作平台,创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雪华说,“小空间大生活”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困、解难、解忧、解烦”;以设计为核心,本着“低成本、低干预”的原则,用“小设施、绣花干”的功夫打造全龄友好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由公共空间整治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新路径;以创新为目标,通过全过程跟踪服务,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工作模式。

试点项目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了由公共空间整治带动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主办方与街道和社区一起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动员,让居民直接参与概念方案向实施方案的转化,创新了社区公共事务沟通机制,探索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项目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公众参与,真正落实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宗旨,实实在在解决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宜居度的揪心事、烦心事,为老百姓“解困、解难、解忧、解烦”,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同时,项目以“一个都不能少”设计理念,打造了全龄友好社区,采用“微设计、微改造”的方法和“小设施、绣花干”的功夫,随时听取居民的意见,随时深化和修改设计图纸,精选设施材料、材质和颜色。项目还以城市设计方法,探索出城市“消极空间”活力再造的方法和路径,从以实施案例提炼出城市更新、综合整治、品质提升的思路、方法和经验。

在育人方面,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社会工作等多专业师生组成的交叉学科团队,全过程参与了项目的选址、设计、评审、施工组织和技术咨询,打造了一支专门从事城市更新及公共空间综合整治的高水平专业设计团队。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学校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在面向“十四五”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过程中,以开展“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为群众办实事、优化首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入探索高水平服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地实施,政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未来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人才的新模式。

动向:将凝练总结城市小微空间更新导则

后续,“小空间大生活”将通过梳理、总结、提炼行动计划实施案例,形成“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品质提升、活力再现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从选点确定、方案设计、公众参与、实施方案、集资融资、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全过程的案例分析、思路引导、问题汇总、施工难点及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法、经验和技术导则。

今年6月,市发改委联合市规自委、市城管委开展了“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小微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征集活动。市规自委和北京建筑大学将认真总结提炼小空间大生活实施案例经验,在百个公共空间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试点项目围绕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环境品质,在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北京市规自委副主任施卫良表示,我委将继续提炼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环境品质提升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北京城市街巷、大型综合体周边、交通枢纽等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整合、业态繁荣、活力人文、环境品质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思路、技术指引和实施路径。

8个试点项目简介

1、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欢声笑语的院子”

项目概况:建筑建于年,为回迁安置房;居民户数户;公共空间场地规模㎡,整体呈“凹”字形。

现状问题:空间狭小、场地荒废、全年缺少阳光;场地不平整、安全隐患较大;垃圾收集脏乱无需、建筑垃圾随意堆放;车辆停放无序、人车争夺空间等。

改造要点:设计方案定位于打造“欢声笑语的院子”,以尊重地域特点,充分满足周边百姓需求为设计基础,以功能补短、空间使用精雕细刻、老人孩子优先、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

最终实施方案在空间上因地制宜,结合人防建筑屋顶,形成二层活动平台;开辟了充满阳光的、老少皆宜的休憩娱乐空间;释放了一层空间,有效解决自行车乱停乱放和电动车集中充电问题;利用低效无用空间,进行坡道等无障碍设计;利用场地西北侧建设运动长廊,为居民提供轻量化的休闲运动场地;并在二层平台下方空间设计特色雕刻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

2、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党群共建欢乐之家”

项目概况:小区建于年,原为电信局宿舍;居民户数户;公共空间场地规模㎡。

现状问题:垃圾随意堆放;线缆横飞,安全隐患极大;㎡配套建筑老旧,被“僵尸”自行车占满;严重缺乏供老年人、儿童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改造要点:实施方案定位于打造“党群共建欢乐之家”,整治东侧车棚,集中设置双层立体车棚,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并改造消极空间,建造电动车停放空间,增设室外电动车充电桩,消除拉线充电隐患;北侧配套活动用房经改造后可承载多项功能,包括党群活动中心、老年餐桌、学习空间等;在室外部分,将原花园中的高花坛改造为可穿行绿地,配合塑胶步道打造室外慢行系统和休憩运动空间;清除换热站西侧废弃物空间,建设儿童专属游戏场所。

3、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转过街角、会心一笑”

项目概况:原为地铁建设同步代征停车场用地,因历史原因未投入实际使用;面积㎡。

现状问题:因临近地铁站出入口且占用部分人行道,导致早晚高峰人流在狭小空间聚集,交通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文化缺失;空间消极。

改造要点:实施方案结合周边公共交通一体化设计,分析不同时段人流特征,优化场所动静态交通,缓解人流聚集风险;植入“哈哈镜”公共艺术,提升场所人气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场所利用效率;设计下沉微空间,借鉴海绵城市理念,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打造休闲娱乐趣味场所;挖掘历史文脉,尊重地域原住民以构件厂职工为主的特点,采用混凝土元素为文化标记并贯穿于城市家具与小品设计,加强地域文化传承。

4、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牡丹园里寻牡丹”

项目概况:典型的高密度老旧小区内公共空间,场地规模㎡;居民户数户;。

现状问题:景观绿地分散、利用率低下;自行车棚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社区文化缺失;停车混乱,居民出行极其不便。

改造要点:实施方案梳理现状车辆和已有车位,在满足现状车辆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集中、高效布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适度增加停车数量;将违法建设释放的空间,设计成满足老人、儿童休憩和活动的娱乐空间;将分散的、低效的绿地进行整合,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前提下,进行场地景观设计,突出牡丹园的地名特征。

5、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局部公共空间——“在北方相遇,让群钻亮起”

项目概况:建于年的全国重点保军单位北方车辆集团家属区;居民户数余户;由南、北两处地块组成,总面积㎡。

现状问题:北侧地块原是堆放废弃建筑材料的剩余空间,被围挡围起处于闲置,内部电缆和设施错综复杂,居民无法进入活动;南侧地块长期被违法建设占用,后因违法建设被拆除而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改造要点:北侧地块定位为文化展示窗口,以象征北方车辆厂精神——“钻头”的艺术化设计,打造最富兵工文化和军工拼搏精神的城市地标。南侧地块,补充社区功能短板,丰富景观效果。

6、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社区公共空间——“交融之地”

项目概况:位于首钢职工住宅区内;居民户数户;面积㎡。

现状问题:历史文化传承缺失现象显著,景观单一,功能与品质亟待提升。

改造要点:深度挖掘首钢文化,提炼首钢炼钢所涉及的“出渣造渣”等环节内涵,创建以满足社区文化及儿童活动空间为主的综合性复合型活动空间。

7、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12号楼公共空间——“融乐家园”

项目概况:玉桃园三区12号楼为上世纪90年代所建回迁房,改造场地规模㎡。

现状问题:典型废弃的“两不管,两不用”空间,现状停车混乱、服务设施不完善、环境品质低下,社区居民与养老公寓老人之间矛盾尤其突出。

改造要点:提出以“共建、共享、共担”为核心理念,力求以设计为手段化解长久以来社区居民与公寓老人就公共空间使用日益激化的矛盾,营造和谐共享的“融乐家园”。

8、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全龄友好、暖心惠民”

项目概况: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居民近户,改造规模㎡。

现状问题:现状空间存在活力低下、功能缺失严重、基础设施不足、特殊人群关爱度不够等问题。

改造要点:通过现代、时尚、简约的设计手法有效应对,增设电子公告栏、垃圾驿站等便民设施,改造破旧车棚及封闭的党建小屋,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打造形成高品质、高活力的全龄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

参与者说

1、组织者

经过精心改造,试点项目已成为环境品质佳、无障碍设施优、使用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范本。“小空间大生活”让居民直接参与概念方案向实施方案的转化,激发居民主人翁精神和爱家园、建家园的情怀,形成良好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的氛围,创新了社区公共事务沟通机制,探索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鼓励和督促街道成立了居民领航员组织、小区物管会,引导居民树立“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的共建共治理念,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让居民放心、安心、舒心。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城市设计处

2、实施者

通过“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我们摸索出很多城市微空间改造的有益经验,创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城市更新工作模式,构建“全流程”更新实施路径与跟踪管理机制,创新采用“一体化”城市设计引领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方法,探索了党建引领,由公共空间整治带动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尤其可喜的是,我们打造了人才培养新模式,践行在“三规”落地中培养“三师”的新要求,有力支撑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践行将论文写在京华大地。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

“小空间大生活”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困、解难、解忧、解烦”;以设计为核心,本着“低成本、低干预”的原则,用“小设施、绣花干”的功夫打造全龄友好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由公共空间整治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新路径;以创新为目标,通过全过程跟踪服务,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工作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雪华

3、设计施工代表

“时代是出卷人,群众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牡丹园里寻牡丹”微空间改造给也是我们给城市更新工作交上的小小答卷。

作为责任规划师,我全程参与了整个更新过程。这个项目在尺度上也就只有区区几千平米,却与数百户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过程中,我们随时受到居民的监督、征询居民的意见并收获居民的协助。只有充分了解居民、尊重居民、发动居民,城市的更新工作才能越做越细,越做越好,这也是“小空间大生活”给我的最大感触。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的全职责任规划师施展

“小空间大生活”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是一次“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之旅,是一次“无微不至”的设计之旅,一次“精诚所至”的设计之旅,从始至终,我们在现状调研、场地设计、公众参与都坚持精细化理念。

微空间改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围绕如何使项目地区更美好的各种矛盾争论、利益博弈、关系协调一直伴随着整个设计过程,很不容易。

最终,微空间改造取得成功,这一成功源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更源自政府造福老百姓的真挚决心!

——城印国际城市规划与设计有限公司周宇

我单位承建了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微空间改造项目,项目包括对小区内休闲廊架、绿化、停车位、休息区、人行步道、柏油路面、雨水管道等多项工程的建设。

与过往其他项目,我在本次施工过程中更能体会到项目的精细化:为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开工前严格开展原材料质量检测,不合格材料禁止进入施工现场。各工点各工序的严格质量检查,隐蔽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并严格按规定规范施工,认真及时作好记录。在严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施工团队也收获了新实践、新经验,为以后的改造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中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徐利清

4、街道社区代表

历时一年多,我们以扎实有力的举措圆满完成厂甸11号院的“变身”工程,以“共建共治”的力量推动空间改造“蓝图”落地落实,百姓身边的“小空间”变身为群众共享的“大生活”,老旧小区留住了城市印记,也焕发了生机活力。我们以党建赋能,让城市治理底色更亮;问需于民,让为民服务暖色更足;聚合资源,让空间改造特色更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空间改造成果,集中精力抓好公共空间标准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专业化队伍和多元化服务。

——大栅栏街道工委书记李婕

我是海淀区牡丹园小区的居民,也是本次试点项目的受益者。衷心感谢政府拨款为我们小区建设了一个美丽又幽静的生活休闲场所。这个公园可谓方寸之间有天地、细微之处见乾坤,传承了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符合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既有太湖石、花草、小广场,也有步道、凉亭坐椅和儿童游乐器具,深受居民喜爱。项目修建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方案广泛征求了居民意见,组织居民参加方案评选,并邀请居民为碑刻投稿,增强了居民建设优美城市的参予感和积极性。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社区严复民

编辑刘佳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