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陈旭)农历狗年大年初一,京城各类庙会张灯结彩、开门迎客、门庭若市。过大年逛庙会是“老北京”的习俗,还成为各地游客的“必选项”,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第三十三届地坛庙会上,锣鼓震天、鼓乐铿锵,河南盘鼓、花脸社火、河北舞狮、满族地秧歌……一个个充满浓郁喜庆味道的节目,让在场的每位观众更是疯狂打“CALL”。
“第一回看古人祭地表演,老北京风俗文化,年味浓,人热情,心里特别高兴。”来自湖北孝感的杨丽华女士,带着80大寿的母亲第一次旅游过春节。母亲坐在轮椅上,脸上乐开了花。
摩肩接踵的观众中不乏像杨丽华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据地坛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曹祺介绍,春节逛地坛庙会已成为春节游的热门选项,农历大年初一的观众群体中外地游客占大部分。今年地坛庙会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皇城文化,突出古味京韵。
“传统文化代表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让女儿亲眼看看,知道我们文化的根。”33岁的彭雷举着小女儿观看祭地表演。在北京读书、工作18年的彭雷是典型的“新北京人”,父母长辈们“反向春运”来北京一起过年。“各类表演、各地风俗汇聚京城,让孩子对悠久的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彭雷说。
第十七届北京民俗文化节上,东岳庙门前喝腊八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幸福。这股热情还未退去,风车、风筝、陀螺、空竹等传统游艺,又有吹糖人、糖画、绒鸟、面塑等传统手工艺,扁担戏、耍耗子、二鬼摔跤等非遗项目表演,种类众多的“非遗”技艺和传统工艺再次点燃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用我的鼓声敲出喜庆,让更多老百姓看到我们的文化。”庙会演出者,辽宁抚顺满族秧歌队的“鼓老”马宝辞说,秧歌取自人民生产生活,是满族文化的活化石。
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朱羿介绍,春节期间三个展览全新亮相,供观众参观。踏上草原丝路,领会蒙古明博草原文化;闻香识千年古风;体验道教庙宇——东岳庙,斋醮科仪间领会传统福文化。
“十多年了,我每年来庙会看节目,就跟每天遛弯儿一样。”76岁的牛德旺穿着孙女买的唐装,向记者道出京城老百姓的年味儿。“面茶、冰糖葫芦、糖瓜、臭豆腐……边吃边侃,看皮影,吹糖人,逗毛猴,一家人其乐融融。”
据悉,北京市政府采用购买文化服务和“互联网+文化”的方式,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涵盖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地坛庙会、龙潭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迎冬奥新春体育庙会、平谷春节文化庙会等十大庙会和活动。
在通州运河文化庙会上,处处可见运河历史文化元素,运河文化带集中展卖区、京津冀非遗展卖区、聚焦副中心新城展示区、运河文化艺术展示区等七大板块,全面展示运河文化风情、运河民俗民风。
再现古典名著《红楼梦》古典景观的大观园内,元妃省亲、宝黛成亲、贾母贺寿等曲目一一上演。正院的大舞台上,民俗曲艺唱出京韵,小舞台上木偶剧、杂技演出好不热闹。西门附近的非遗及手工艺展示区内,毛猴、皮影带观众寻找历史记忆。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厂甸庙会,去“商摊化”,突出“文化味儿”,让文房四宝、古旧书籍、非遗展示成为庙会的主角。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厂甸庙会新址定在东西琉璃厂,以笔墨纸砚、书籍古玩、字画文具为主题,开设乾隆御书刷福、迎春笔会、春联赠福寿、木板水印体验、专家鉴宝、馆藏名师大家真迹展、百年厂甸及年画展等百余场特色活动。
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特色庙会以外,今年北京庙会更突出首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十五届龙潭庙会上,冰雪嘉年华3万平方米的冰雪主题乐园,将冰雪运动、奥运精神、人文情趣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民俗活动融合冰雪体育,突出“公益性、文化性、精品性、民俗性”。第二届延庆冰雪文化庙会,设立冰雪文化区、世园文化区和民俗文化区,面积约66万平方米。
素有“一脚踏三省”美誉的平谷,滨河森林公园内,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汇聚。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秸秆扎刻、第什里风筝、皮影雕刻、平谷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现场制作。
平谷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马春江介绍,春节庙会勾勒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纽带,把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未来的渴望紧紧相连的红火场景。(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