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景山乐园 >> 石景山乐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我身边的儿童友好空间第

来源:石景山乐园 时间:2024/1/26
最快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www.zgbdf.net/

活力乐园

城市里的童年是什么色彩?是平衡车和绿茵场的热烈鲜妍?橘子汽水和玻璃弹珠的流光溢彩?游乐场和电玩城的霓虹闪烁?对孩子而言,只要是可以玩儿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角落、一个沙坑、一个滑梯,都充满了缤纷的魔力。本期我们介绍5处规划师的小魔术,看看他们是如何于方寸之地变出活力乐园,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给孩子们留下最珍贵的玩乐之所!

活力乐园

01

欢声笑语的院子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

年建成回迁安置小区,常住人口人,其中0-14岁儿童占10%

年3月-6月

平方米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中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此空间全年缺少阳光,没有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场地利用率低、缺乏活力;地面不平整、安全隐患较大;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垃圾收集脏乱;车辆停放无序、人车争夺空间等问题突出。

方案充分考虑居民实际使用需求与改造限制条件,以“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为主题,进行小区公共空间高品质、一体化设计,针对小区老人与儿童占比高的特点,将无障碍设计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处细节,营造安全舒适、凝聚社区活力的场所。

安全有趣、儿童友好的活动场所。将儿童活动场布置在日照条件较好的场地中心,通过绿篱将场地与车行通道、停车空间进行分隔,保证场地完整性和儿童活动安全性。设置二层平台,利用高差设置滑梯、大台阶等设施,增加场地的趣味性。将场地中原有混凝土路坎全部移除,利用无障碍坡道消解场地与单元入口之间的高差,方便轮椅、婴儿车进出和通行。无障碍坡道舒缓防滑,设置双层扶手,台阶、花坛转角处均做圆角处理,提高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

自然友善、寓教于乐的交往空间。围绕儿童和老人的生活轨迹集中布置关爱设施,保留场地中的每棵大树并增加休闲座椅,使树下空间成为儿童活动、亲子交流的重要场所。将具有胡同特色的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小品中——呈现片区历史肌理的“东城区胡同地图”、寓意小朋友茁壮成长的“状元台阶”,让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场地的历史与文化。建成空间开放管理,其他小区儿童也能来这里玩耍,孩子们通过游戏和娱乐结识新朋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方案效果图

改造前后对比照

建成后使用和活动

02

交融之地

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社区

建成于年的首钢家属区,常住居民共户

年6月

约平方米

北京五环清馨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历史文化传承缺失现象显著,景观单一,功能与品质亟待提升。

“交融之地”是以首钢文化为主题,以满足社区文化交流及儿童活动需求为目标的综合性复合社区活动空间。方案提取炼钢中有代表性的6个工艺流程,对其进行联想和解读。通过对炼钢流程的场景营造与再现,营造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上的共鸣,最终打造一个既能促进老人与儿童交流互动,又能满足其各得其所的公共乐园。

首钢文化为主题的交互体验式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案将炼钢重要流程进行提炼,根据各个流程的工艺特点设计成可供儿童互动玩耍的场地,如将“出渣造渣”改造为儿童沙坑、“熔池搅拌”改造为平衡体验、“精炼期”改造为儿童滑梯等,同时在活动区域运用炼钢工艺中的特色元素进行装饰,使社区居民、儿童在活动的同时感受首钢精神与曾经辉煌的工业文化,让老人回忆曾经的峥嵘岁月,让儿童牢记先辈的奋斗精神,对延续社区文化与首钢精神,提高居民归属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充分结合场地条件、开放而包容的儿童乐园。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场地现状的地形高差与场地北侧的幼儿园,考虑到社区居民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要人群,对场地高差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社区居民使用。同时为缓解北侧幼儿园放学时家长无处等待的问题,在紧邻北侧幼儿园处为接送孩子放学的家长设置了休息区,同时方便幼儿园放学后的活动。因此,“交融之地”不仅是老山东里北社区居民的社区公园,也是面向更多使用群体的开放式儿童乐园,并以此扩大首钢文化的影响力,促进老旧小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同复兴。

方案平面图和鸟瞰图

工作照

改造前后对比照

建成后使用和活动

03

井点1号

朝阳区双井街道九龙社区

年7月

平方米

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草图营造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保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场地内原分布少量健身器材和一处象棋桌,设施的匮乏导致场地承载的功能相对单一。项目位于年轻化的商品房小区与艺术街区之间,周边有几所幼托机构,小朋友们一般会在下午放学后的15:00-16:00成群结队来到场地上做游戏。但场地缺乏儿童游乐设施,他们只能自己“开发”场地内的一块石头雕塑攀岩玩耍,这些“非正式”使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场地与周边地面存在50-60cm的高差,对儿童进入场地也形成障碍。

“井点一号”是双井街道落地的第一个由责任规划师发起、社会公益基金支持、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设计建设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它突破了传统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游乐、探索与社交需求,加入了趣味性较强的游乐设施与铺装要素,并实现了从设计、建造到后期活动运维全流程儿童参与的更新模式。

井点一号微更新采用“人本循证参与式”设计方法,前期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移动调研工具对场地进行行为观测,挖掘儿童等群体在公共空间内的使用需求,以及目前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在设计中期邀请多元人群共同参与设计工作坊,着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56.html